無障礙設施從“有無”到“好壞”的改進
無障礙設施從“有無”到“好壞”的改進
近年來,社會各界不斷為殘疾人走出家門、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創(chuàng)造條件。有的地方認為無障礙設施是為殘疾人服務的,整體需求小,所以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有限。事實上,無障礙設施建設作為一項基本的社會公共服務,應該是包容性的。除了殘疾人,老人、孕婦、行動不便的兒童都有一定的使用需求。
無障礙設施建設要從細節(jié)入手,準確到位,逐步實現(xiàn)從“有沒有”到“好不好”的升級。一些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(qū)也可以利用大數(shù)據(jù)、人工智能等技術,使無障礙設施更好地滿足多樣化的使用需求。
在一些地方,無障礙設施在管理和維護上通常被忽視,往往會造成人為障礙。比如有的無障礙廁所有臺階輪椅難進出;無障礙扶手設置不合理起不到輔助作用;停車場的殘疾人車位太小,殘疾人用不上等等。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管理維護的主體責任沒有得到有效落實,監(jiān)督機制沒有真正形成。
自2012年《無障礙環(huán)境建設條例》實施以來,各地出臺了無障礙建設和管理的法律法規(guī),但相當一部分規(guī)定是鼓勵和倡導的,缺乏強制性建設標準。新建無障礙設施應當嚴格控制設計、施工、監(jiān)理和驗收,制定強制性無障礙設計標準。